【导语】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职业教育作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主阵地,正迎来深化改革的关键期。2024年,教育部提出以“办学能力高水平、产教融合高质量”为核心的“新双高”建设目标,标志着我国职业教育迈入以创新驱动、产业协同为特征的高质量发展阶段。
【政策脉络:从“双高”到“新双高”的迭代升级】
自2019年首轮“双高计划”启动以来,我国已遴选56所高水平高职学校及141个专业群,累计投入645亿元,推动职业教育在专业建设、师资队伍、产教融合等领域取得显著突破。然而,首轮建设也暴露出区域支撑不足、校企协同深度不够等问题。
2024年5月,教育部部长怀进鹏明确提出“新双高”战略,强调以“办学能力高水平、产教融合高质量”为导向,构建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2025年1月,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发布《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2025—2029年)的通知》,正式启动新一轮建设,计划打造60所高水平高职学校和160个高水平专业群,形成可复制的改革范式。
【核心路径:五大维度破解建设难题】
1. 办学能力跃升:从硬件到软件的全面革新
“新双高”要求院校具备“先进的理念、完备的设施、杰出的师资、高效的管理”。例如,鄂尔多斯职业学院围绕区域产业需求,通过“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引领专业建设,开发活页式教材、数字教材,并建成5G+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实现教学场景与产业一线的无缝对接。
2. 产教融合深化:校企命运共同体构建
产教融合从“浅层合作”转向“实体化运作”。南昌健康职业技术学院与企业共建“产教融合实践中心”,联合申报科研项目,打造“科研-教学-实践-创新”一体化平台。数据显示,首轮“双高计划”已组建253个覆盖18个专业大类的专业群,但“新双高”进一步要求精准对接区域产业链,如天津围绕“双城”战略调整专业布局,培养智能制造、生物医药等紧缺人才。
3. 数字化转型:技术赋能教育创新
借助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职业院校正推进“智慧校园”建设。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开发学生学习成长数据库,引入生成式人工智能优化互动教学模式,并建设数字远程实训平台,实现跨区域资源共享。
4. 国际视野拓展:从“引进来”到“走出去”
“新双高”鼓励院校参与国际产能合作,如驻马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探索“教随产出”模式,为中资企业海外项目培养本土化技术人才,同时引入德国“双元制”标准,提升专业国际化水平。
5. 评价体系重构:多元协同的质量保障
建立“社会需求匹配度、条件基础支撑度、政策机制保障度”五维评价体系,引入企业评价权重,强化过程性考核。例如,天津职业院校将企业导师评价纳入学生毕业标准,倒逼人才培养方案迭代。
【挑战与对策:在变革中突破瓶颈】
当前,“新双高”建设仍面临三大挑战:
对此,政策提出多项保障措施:
【未来展望: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
“新双高”不仅是职业教育的自我革新,更是服务国家战略的关键举措。通过深化产教融合、强化技术赋能、拓展国际合作,职业院校将逐步形成“教育-产业-创新”良性循环,为制造强国、质量强国建设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正如教育部副部长吴岩所言:“职业教育必须扎根中国大地,以高质量办学回应时代之问,以高水平融合服务发展大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