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汶河小学东区校负责人乔华十分忙碌,虽然现在不是招生季,但几乎每周都有家长来咨询入学的问题。这所今年9月才开始招生的新学校,投资近3亿元进行硬件建设,一年级新任教师大多是育才、汶河、东关三大名校的轮岗教师。家住东方名城的孙女士坦言:“家门口就有名师,还花钱择校干吗?”
汶河小学东区校招生火爆,正是广陵区推进集群办学促进小学优质教育资源均衡发展的一个缩影。
广陵汇聚了市区最为优质的小学教育资源,育才小学、汶河小学、东关小学等百年名校均汇聚于此。随着“大扬州”格局的形成,广陵小学教育均衡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拆掉校际围墙,构建“大组团”格局,创新“集群办学”模式,成为广陵教育人的重要抉择。今年9月,广陵区教育局申报的“基于集群办学的区域小学教育均衡发展研究”(下称“区域均衡研究”)在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5年度课题中,成功立项为最高类别——“普教重点资助类”课题,更是将集群办学推上了高速发展的快车道。
公 平
严格执行“零择校”,全面推行“阳光分班”
广陵区坚持将学生人数的“生态回归”作为学校发展的基本点和出发点,以“零择校”新政推进教育均衡“归零起步”。
广陵区教育局负责人表示,广陵教育均衡追求的价值取向就是“保证每个孩子教育机会的起点公平、教育过程的发展公平和教育结果的相对公平”。
2014年,广陵区聚焦“起点公平”,出重拳治理小学“择校热”,严格执行“零择校”政策,全面推行“阳光分班”,把起点公平作为推进教育公平的关键第一步,作为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
今年是执行“零择校”的第二年,地处城乡接合部的工人新村小学校长闵洁表示:“零择校、阳光分班、教师轮岗等一系列政策,让我们这样的生源薄弱学校招生规模同比增长超过30%,本地生源回流率增长近150%,以后我们再也不要为招不到学生犯愁了。”与此同时,城区育才小学、汶河小学等则实现了招生规模“滑滑梯”,今年几所学校新生总数较“零择校”前缩水了近一半。据2014年、2015年招生数据统计,广陵区所有小学班级数总体控制在5-8个班,班级生数均控制在45人以内,为全区教育整体质量提升奠定了生源基础。
均 衡
探索教师身份从“学校人”到“系统人”转变
省人民教育家培养对象1名、省特级教师9名、教授级正高职称2名、市中青年专家4名、市特级教师6名、市“领雁工程”培养对象14名、市骨干教师320名、区骨干教师235名……如何让这样一支骨干名师梯队成为广陵教育均衡发展的中坚力量和强大驱动力?在推进教育均衡、实施集群办学的进程中,广陵区“对症下药”,推行干部教师集群式轮岗交流,启动探索教师身份从“学校人”到“系统人”转变新模式。
2014年,广陵区出台《广陵区教育系统关于全面推进义务教育小学段集群办学教师交流工作的意见(试行)》,按照“相对就近、统筹兼顾、联动发展”的原则,将区域内的21所公办小学分为四个集群,并明确城区热点学校集群与城区薄弱学校集群采取轮岗式交流,乡镇学校集群之间采取共建式交流,城区和乡镇集群之间采取跟岗式交流。同时,广陵区还把握用人规律和教师心理,同步启动干部交流,实行“校级干部有序交流,中层干部对等交流”规则,扫除教师的交流思想障碍。交流期间,教师的工资、编制等关系由区教育部门托管,从而实现全区教师交流由“点对点互换”走向“面对面轮回”,以大循环、大面积的轮岗交流优化教师队伍的整体结构。
崔旭是从汶河小学交流到城乡结合部汤汪小学的骨干教师。她坦言,集群交流对骨干教师来说改变的不仅仅是工作岗位、生源结构,更重要的是教学方式、教学资源的融合与转型。据统计,两年来,像崔旭这样参加集群交流的共有136名教师,他们占到了各学校一年级任课教师总数的50%以上,初步实现了城乡教师资源结构的科学配置、优化发展。
优质
“校安加固”与“标准新建”同步推进
近年来,广陵区坚持教育均衡工作“造峰扬谷”工程,“校安加固”与“标准新建”同步推进,致力创造小学教育高原上的高峰迭起现象。在布局上注重结合,结合老城改造、居住区建设、新农村建设、园区开发等,撤老校,建新校,并弱校,扩张优质资源,缩小校际差距,整体改善办学条件。成功开门办学的育才小学东区校、汶河小学东区校办学条件省内一流,成为全市教育对外交流的窗口学校。
记者了解到,近期广陵教育还将再出“新动作”,汶河小学东区校二期工程正加速推进,确保2016年秋学期全面交付使用;文峰小学新校区、李典滨江小学新校区前期各项工作基本到位,年内将正式破土动工。
在改造上,注重标准化实施。配合校安工程,标准化配置教育技术装备,努力做到城乡同步、学校同标、特色同显。2012年以来累计投入5.1亿元,完成校舍加固9.9万、拆除1.47万、封存3690、撤并调整1.35万、重建2.14万、新建3.9万。投入1.5亿元,提升农村乡镇学校办学条件,实现城乡学校塑胶操场覆盖率100%,实施校安工程改造后学校电子白板配备率100%,为区域教育现代化建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在资源上,广陵实施统筹战略。按照“一校一策、一校一特”的工作方针,个性化打造学校文化特色,形成育才小学“一体两翼”、东关小学“姊妹双姝”、汶河小学一校四区“各美其美”的优质教育发展格局。2011年广陵区投入1300多万元,修复董子祠,成立正谊书院国学教育研究会,特色课程教育门类,开创了国学传承与基础教育相融合的书院模式。
多元
启动课程文化体系建设,个性化办学“百花齐放”
为充分促进全区各校彰显特色,形成“百花齐放”的个性化“办学气场”,广陵区于2013年启动了课程文化体系建设工作,综合考量历史积淀、学校特质和课程要素等,按照“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环境课程”三个类别,并驾齐驱,融合发力,合力打造广陵特色的“世界儿童友好城区”。
近年来,广陵童玩课程特色鲜明,儿童友好呈现出品牌效应。全区3万多名小学生人手一本“儿童护照”,“酷玩酷乐”活动课程成为最受孩子喜爱的校园项目,连续三年举办的“广陵国际童玩节”,首批4大类10个项目的“儿童主题馆”建成开放,“开心农场”的开辟,为孩子的成长拓展了空间。
课堂是课程建设的主阵地。广陵课程文化建设重点突出典型培塑,“差异教育”、“生活适应课程”、“智慧数学”等课程品牌辐射力和影响力不断扩大,形成38个课程项目和15个学科课程基地,课程改革成为广陵教育的一张名片。
在广陵,每一所学校都充满着文化活力,都渗透着独特的办学思想。解放桥小学的“解放宣言”内涵丰厚、意蕴深远,“解放”思想融入了每一个细节,是每一个师生追求真理的精神支柱。在广陵小学,“入礼门、树仁心”校训成为学校立德树人的最高纲领,系统开发并建设的珠心算特色课程,形式多样,内涵丰厚,其影响力已开始走出江苏。在东关小学文昌校区,全面打造以“静·美”为主题的课程文化建设体系,倡导教育为生命的幸福成长,力求每一位学生全面、生动、个性化成长,每一名教师专注、专业、多元化发展……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广陵“基于集群办学的区域小学教育均衡发展研究”课题成功立项,随之而至的将是开题启动、行动研究、成果收官,广陵教育均衡工作也必然在课题的统领下,呈现出良好的区域教育生态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