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国际乒联发布的一条“史上最长乒乓回合”视频在网络上引发了球迷的广泛关注。
视频中,专业球员和乒乓球爱好者利用球拍、锅铲、书本等不同的工具在不同的环境中接力回球。
如今,人工智能技术的运用更为乒乓球运动插上了想象的翅膀,拥有一颗智慧“大脑”的乒乓球机器人不断发起挑战。
它会战胜乒乓球世界冠军吗?
助运动普及
上海体育学院中国乒乓球学院与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合作,研制出两代庞伯特(Pongbot)乒乓球对打机器人。
尽管对打机器人只有一条机械臂,但已经可以实现人机对战。
同时,通过人工智能算法中的深度学习和强化学习模型,对打机器人能一边打球一边“钻研”对手的动作和击球方式,预测乒乓球轨迹拟定回球策略。
乒乓球奥运冠军邓亚萍曾在一档电视节目中与第二代对打机器人过招,分别从速度、力量和旋转等3个维度测试机器人的性能。
从刚开始面对快攻时的“束手无策”,到最后已经可以成功接住难度较高的下旋球,一两百个回合交手下来,机器人展现了强大的适应和学习能力。
其实,机器人在医疗、汽车、化工、教育等领域已经有着广泛应用。在体育领域,也有公司生产过可以完成体操动作的机器人。
设计乒乓球机器人的初衷是利用科技手段助力运动员更好地训练,同时推动乒乓球运动的普及。
学习能力强
今年3月,庞伯特对打机器人的“兄弟”产品——发球机器人面世。
发球机器人拥有两条机械臂,可以一只手出球,一只手执球拍击球。
和传统发球机直接快速出球相比,发球机器人高度还原了真人发球动作,为运动员提供了观察“对手”的时间,锻炼了运动员的反应能力和对球的处理能力。
但要想做到高度拟人化,除了长得像、动作像之外,还要实现发球的多变。
发球机器人的“杀手锏”,是轨迹分析和动作分析功能。 乒乓球机器人展示了人工智能强大的“”行为”能力,体现工业自动化领域在精准识别、快速反应、灵活控制等方面的制造实力。
应用前景广
机器人可以辅助教学,训练的对象可不可以也是机器人?
中国乒乓球学院就让发球机器人和对打机器人成了“师徒”,前者用专业的训练模式,根据徒弟的进步水平灵活调整课程训练;
后者快速学习不同的回球策略。
如果说对打机器人的目标是打败乒乓球世界冠军,那么发球机器人走的就是“亲民”路线,更适合一般乒乓球爱好者进行基本功练习。
在未来,除了日常教学外,发球机器人还可以走进社区健身中心、乒乓球俱乐部等。
有了这样一台机器,一人也能打球,设定好相关数据,就可以来一场酣畅淋漓的对决。
未来借助5G和AR(增强现实)等技术,机器人或许也可以实时同步线上另一端参与者的动作;
实现乒乓球比赛的“云约战”,让打乒乓球突破时空的限制,变得更有趣。
免责声明:本文整理删改自网络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