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时间12月17日1时59分,“嫦娥五号”返回器在内蒙古四子王旗预定区域成功着陆,科研人员欢呼雀跃的同时,红外影像检测器流传出的珍贵“玉兔”画面更是刷爆了朋友圈,这不仅标志着中国首次月球采样返回任务圆满完成,也向未知文明更靠近了一步。
中国国家航天局探月工程三期副总设计师裴照宇表示,“嫦娥五号”能顺利返回地球,将创造五个“世界纪录”:
——在无人情况下对地外天体的采集与封装;
——在无人情况下独自在月球起飞;
——通过已设定的程序与月球轨道进行交会对接;
——在携带月球样品的情况下,再次高速进入地球;
——科研人员将对月球带回的样品进行存储、分析、研究等一系列复杂操作。
这些都是中国在世界上的第一次尝试,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同时也备受国际关注。
“嫦娥五号”的成功,离不开科研人员日日夜夜的奋斗研究,也带给了我们一个道理:只有掌握了先进科技,国家才有希望越发蓬勃发展。
-----
由于我国经济不断发展,航天技术也逐渐应用到了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为我们的管理精细化、生活智能化提供了大量的技术支持。
2014年,内蒙古西部的杭锦旗就率先应用了北斗卫星技术,成功建设了“北斗数字牧场”,拥有定位及导航功能的北斗卫星系统被用来实时照看牲畜,这一发明使得当地牧民不仅可以随时随地通过终端看到放牧的牛羊,而且还能实时了解牧群放养情况,提高了畜牧业养殖效率,减轻了牧民劳动强度。
“北斗数字牧场”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九院772所自主研发的北斗应用系统,由定位项圈、无人机及飞控系统、终端机、数据库软件、APP查询软件、运维服务平台IT系统及牧场、牲畜等要素组成。
除了用北斗卫星放羊,航天科技还可以对农业领域产生极大的影响:拥有监测功能的遥感卫星通过记录地球表面信息,辨别作物类型,建立不同条件下的产量预报模型,集成农学知识和遥感观测数据,实现作物产量的遥感监测预报。并向农田提供客观、可靠的农情信息,使发展精准农业成为可能。
航天技术中的各种雷达技术如今也被用来监测小范围的气象变化,航天领域的气象卫星正是天气预报重要的数据来源。
然而,天气预报有时并不能精准地预测到非常小范围区域的天气,比如飞机场。另一项源于航天技术的预警系统却可以做到,它就是“气象特警”——民航风切变预警系统。
民航风切变预警系统的出现,克服了探测手段匮乏、预警难度大、精度低等现实问题,不仅可以为飞机的起飞降落提供实时的风切变预警信息,还能够为机场气象台预报员提供机场未来48小时的天气预报,对民航安全保障能力的提升具有重大意义。
航天技术演化而来的投弹式高层建筑干粉消防车,利用航天发射技术、控制技术和信息处理技术研制的特种消防装备,可以实现远距离超高楼层精确灭火,顺利做到“快”、“准”、“安全”三要素。
航天科技转化发展道路任重道远,看上去离我们很遥远,其实就在我们身边。泛IT行业如通讯、软件、大数据等等,都能切实可行的使我们的生活更加智能化,增强我们的生活幸福感。
免责声明:部分资讯来源于网络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