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期间,我国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尤其是“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取得了长足进展。
2019年4月,国务院颁布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简称“职教20条”)明确指出“多措并举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同年9月,教育部等四部门联合印发《深化新时代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简称《实施方案》),详细制定了“双师型”教师建设的具体要求。
在国家对职业教育教师队伍高水平发展的高度重视背景下,“十三五”期间,我国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规模不断扩大,质量显著提升,创新持续、特色凸显。
职教规模稳中有增,“双师”比例日渐提升
伴随着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我国职业教育经历了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发展过程,尤其在经过“示范校”“优质校”与“双高计划”建设的持续推动后,逐渐形成了职业教育可持续健康发展格局。
2015-2019年间中等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比例持续增加,2016年比2015年提高约0.8个百分点,已然满足《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提出的“双师型”教师比例不低于30%的标准要求。截至2019年10月,我国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总量为45.56万人,其中,中职部分有26.4万人,占中职专任教师的31.5%;高职部分有19.1万人,占专任教师的39.7%,“双师型”教师数量逐渐增加,职业教育现代化改革发展的条件基本形成。
类型体系趋于完善,“双师”结构不断优化
2019年,国务院颁布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强调“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的类型,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明确了职业教育体系类型教育的本真价值。
“类型”身份的确立意味着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要通过教师队伍结构的调整与优化,获得与普通教育不同的类型教育地位,这也是当前“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核心内容与逻辑主线。
为体现教师队伍质量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性,“十三五”期间,我国继续加强职教师资队伍结构调整的科学性与规范性,最大限度地发挥了职教师资队伍的综合育人效益。努力打造一支师德高尚、技艺精湛、专兼结合、充满活力的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这是实现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的根本保证。
内外工匠文化创生,构建师德建设生态
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是跨越学校与企业两个不同场域的特殊群体,具有显著的职业性、学术性、实践性等特征,对于教师群体的可持续发展而言。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理想状态离不开文化的创生,“双师”群体打破了先赋性身份焦虑,凸显了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自主性,形成双重话语体系职业院校教师群体的独特文化。
培育工匠文化是“双师型”教师外在身份赋予与内在文化创生之间的重要纽带。基于工匠精神的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致力于通过内部与外部工匠文化的启发与构建逐步建立起支撑工匠技艺的文化体系,多渠道打开职教师资队伍建设的新局面。
同时,校企在资金投入、人才引进、教师待遇、培训交流、项目合作、创新平台等方面的合作文化也使得“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达到可持续发展的平衡状态。
免责声明:部分资讯来源于网络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