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与教育的高度融合是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借鉴国外比较成熟的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以就业为导向, 探索适合我国当前对技能型人才需求的育人模式—校企双元育人,以期可以有效缓解高校技能型人才培养与企业用人需求的结构性矛盾。
加强实习基地的建设,强化校外实习基地主体育人功能,深刻认识并依托校企自身资源优势,构建多方位产教融合体系,不断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双元育人模式的开展。
与此同时,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成为近几年高校改革的明确趋势。从本质上来看,向应用型高校转移满足了当前用人市场对毕业生的要求,二者之间良性互动,最终目的是培养更符合行业要求的高校人才。
“十三五”计划把高等教育改革的核心放在普通本科高校的转型上。《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指出要“深化产业融合,建立产业融合、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推动应用型高校把办学思路真正转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上来”。基于这个思路,各个高校探索性的采用了不同的合作机制,基本可以分成四种模式。
NO.1
第一种是应用较广的产教融合研发模式。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高校利用自身科研优势,帮助企业在产品或者服务等方面增加创新性。简而言之就是由企业提出技术需求并给予资金扶持,由高校负责研发,承担技术更新或者提供技术支持。这种模式的优点是能充分发挥双方各自的主观能动性,针对性强,且成果易于评估。
NO.2
第二种是比较主流的产教融合共建模式。该模式一般采用校企共建人才培养基地的方式推行,基地建成后既可以开展专项科研也可以作为在校生的教学平台。由于该模式涉及到校企双方多种资源的合作共享,基地的建立也往往是依托于高校重点学科或者重点实验室的背景,较之产教融合研发模式,产融融合共建模式更加复杂化和系统化。
NO.3
第三种是项目牵引模式。在这种模式中,高校教师希望通过参与省级或者国家级大型课题项目提高科研水平,并且在实际调研中和产业接轨。但是由于受到资源限制,有时候高校独自难以承担国家或者省级大型课题,也可采用与企业进行合作的方式,参与地方的项目共建。通过项目牵引这种模式,高校可以利用大型项目平台搭建起产教融合公共实践基地,学校和参与教师都将收益良多。
NO.4
第四种是人才培养与交流模式。较之前三种产教融合模式,人才培养与交流模式偏重于高校和企业的互动交流,如教师、学生到企业开展实践,企业派高管到高校授课。该模式依托企业环境和行业经验,在高校的理论教学之外,为学生提供更加深入的实践体验,实现校企合作对学生的联合培养。
将产教融合模式用于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高校应该从课程体系、教学资源以及教学平台等方面对新型产教融合模式进行探索。同时,培养出当代金融服务业所需要的人才并不只是高校的工作,客观上要求政府、社会、企业协助完成。
免责声明:部分资讯来源于网络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