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要加快健全“中职—职业专科—职业本科”一体化的职业学校体系,推进五年一贯制等培养模式。以职业教育适应性为出发点,职业院校要实现专业转型,增强专业的适应性,就需要破解职业教育专业升级的“适应性困境”问题。
开设专业超1300个,覆盖国民经济各领域
十年来,职业教育主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职业教育适应性更强。
“10年来,我们主动适应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变革,紧盯产业链条、市场信号、技术前沿和民生需求,对接新经济、新业态、新技术、新职业,推进专业升级和数字化改造。”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司长陈子季在发布会上说。
陈子季介绍,10年来,职业教育淘汰落后专业108种,升级和补充专业1007种,更新幅度超过70%。目前,全国职业学校共开设1300余个专业和12余万个专业点,基本覆盖了国民经济各领域,使人才培养结构调整与需求结构变迁更好地对接起来,有力支撑了我国成为全世界唯一拥有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同时,“一老一小”相关专业布点数近5000余个。调查数据表明,在现代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等领域,一线新增从业人员70%以上来自职业院校毕业生。
职校学生不仅可以读大专,还可以上本科
这十年,不同层次职业教育有效贯通,职校学生发展力更足。
陈子季介绍,10年来,中职的基础地位进一步巩固,专科高职的主体地位不断强化,职业本科教育稳步发展。中等职业学校注重为高等职业教育输送具有扎实技术技能基础和合格文化基础的生源。
专科高职教育从“国家骨干高职院建设项目”到“国家优质校建设项目”,再到“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一批引领改革、支撑发展、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高职学校和专业逐步成长起来,有效支撑起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和产业转型升级。
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破冰起航,打破了职业教育止步于专科层次的“天花板”。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为普通高等学校设置职业本科教育专业、专科层次职业学校设置职业本科教育专业预留了空间,职业学校的学生不仅可以读大专,还可以上本科,职业教育吸引力、影响力不断提高。
全面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呈现多样化格局
十年来,职业教育全面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已呈现出多样化格局。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基本办学模式,也是职业教育最突出的办学优势。”陈子季介绍,10年来,国家层面陆续出台并实施《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建设产教融合型企业实施办法(试行)》《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等一系列政策,开展现代学徒制、产教融合型城市等一系列试点,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鼓励行业企业全面参与教育教学各个环节,推进产教融合、校企一体办学,促进专业与产业、企业、岗位对接。
十年来,校企合作已呈现出多样化格局。全国组建了1500多个职业教育集团(联盟),涵盖了企业、学校、行业、科研机构在内的4.5万余家成员单位,形成了资源共享、责任共担、合作发展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办学模式。世界500强企业中,有175家企业参与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在全国培育了3000多家产教融合型企业、试点建设了21个产教融合型城市,构建起以城市为节点、行业为支点、企业为重点的产教融合新模式。在利好政策激励下,职业学校与企业共建实习实训基地2.49万个,年均增幅达8.6%,现代学徒制试点覆盖1000多个专业点,惠及10万余学生(学徒),逐步形成专业共建、人才共育、过程共管、资源共享、责任共担的校企合作新局面。
免责声明:部分资讯来源于网络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