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互联网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工业经济领域深度融合形成的新兴业态和应用模式,是实现产业数字化转型的关键基础。
我国高度重视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将其作为国家战略,连续五年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中,大力发展工业互联网产业。
一、打好政策“组合拳”
紧扣发展新形势新要求,针对产业发展痛点难点,研究出台一批支持工业互联网、“5G+工业互联网”发展,助力稳经济、保安全的新政策举措。
二、打好技术“攻坚战”
聚焦持续性真难题和阶段性新课题,协同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与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补短板、锻长板,进一步提升自主可控能力。
三、打好产业“团体赛”
充分调动工业企业、通信企业、设备企业、产业组织、科研院所等各方积极性,发挥各方优势,在技术、建设、应用、标准等各方面深化合作,营造良好发展生态。
——人才供给不足是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的切肤之痛
工业互联网技术体系具有高度的综合性和复杂性,从业人员不仅需要掌握信息与通信技术(ICT),还需掌握操作技术(OT),但是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系统主要以一级学科为依托开展人才培养,和产业界也未形成良好互动,无法为产业发展提供复合型人才支撑。
2017年,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三部门联合印发《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标志着制造业人才供给侧改革成为国家级发展战略。《指南》强调要对接制造强国建设战略任务和重点领域,培育急需紧缺人才,《指南》对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等十大重点领域进行了人才需求预测,其中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人才需求量最大,截至 2025年,人才需求总量预计达到2000万,与2015年约1050万的人才总量相比,存在950万的巨大缺口。
为进一步落实制造业人才战略,2020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产业人才需求预测工作实施方案(2020-2022年)》,进一步强调了工业互联网等重点领域人才培养的紧迫性,国家将在工业互联网、集成电路、智能制造等重点领域建设人才大数据平台,开展人才需求预测工作,以需求优化人才供给,以需求带动学科专业布局调整和人才培养工作,实现学科专业设置与产业发展同步。
——工业互联网人才培养的终身教育体系
2019年,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标志着学历教育与培训并重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进入新阶段,我国将开启“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1+X证书制度试点,“1”指学历教育,“X”是指若干职业证书培训)工作,终身教育体系将进一步完善。
我国现行高等教育体系分为专科、本科和研究生三个层次,这里的专科主要指高职大专,本科教育又细分为职业本科教育和普通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按照培养层次细分为硕士和博士研究生教育,按照培养方向又可划分为专业型研究生教育和学术型研究生教育。针对各层次人才培养的重点和特点,我国在国家层面制定了相关的学科专业目录予以引导各类高校开展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工作。
免责声明:部分资讯来源于网络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