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要把技能人才作为第一资源来对待,特别是要将高技能人才纳入高层次人才进行统一部署。二十大开幕前,中办国办刚出台《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将高技能人才工作纳入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人才队伍建设总体部署和考核范围”。落实二十大精神,不能把人才是第一资源挂在嘴上,而要落实在人才资源开发、使用、评价、激励上。
近年来,中国工业自动化高速发展,对高技能工人的需求旺盛。全国总工会的统计数据表明,我国高技能人才数量从2016年底的4791万人增长到2021年底的6000万人,仍供不应求。截至2017年,我国产业工人有2亿左右,其中具有技术等级的仅占三成,初级工、中级工占比73%,高级工非常缺乏。以二十大报告的发布为契机,今后应进一步明确高技能人才资源的重要性。技能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已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刚性需求。全体劳动者要形成职业技能共识:高技能培养、高技能就业、高技能成才、高技能报国。同时,建议设立一些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新平台。例如,以技师学院为依托,成立高级技能研修院,采取企校研三结合和企校双元制等方式进行针对性培育。重点促进在岗“一高四师”(高级技工、技师、高级技师、特级技师、首席技师)素质能力的提高。
二十大报告要求: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我认为高质量教育体系应该包括技工教育。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技工教育与职业教育也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也具有同等重要地位。至2021年底,全国技工院校有2492所,在校生426.7万,每年毕业生超100万,就业率超97%。
促进产教融合,职业教育法把它作为一个基本制度提出来。十九大之后,《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提出普通高校也要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路。总书记在十九大、二十大报告中连续两次提到产教融合,可以看出它是职教很重要的一个基本制度。企业也是办学的主体,要承担社会责任;职业学校要为技能型社会提供人才支撑,也离不开与企业的合作。
职业院校要结合学生天赋秉性因材施教
在教育过程中,职业院校应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自身素质和能力,选择适合每个学生特点的教育和评价方法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发挥学生个体的长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身心素质和专业技能的全面发展。
建立学生个性特征测评制度
职业院校要客观评价学生的基础知识、个人能力和素质,在此基础上才能开展个性化的人才培养工作。以岗位能力要求为导向,科学制定毕业生专业水平能力的考评测试办法。
为学生成长搭建多样化平台
扬长教育就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特长,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最终使学生获得就业岗位职业技能,这就需要学校搭建好能够满足学生成长多样化需求的课程体系,由专业老师带领学生通过自己的兴趣找到未来就业的方向。
实施差异化培养模式
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和能力不同,开展分层培养,分层分类组建班级,让学生在差异化培养模式下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学生在社团活动和比赛的结果,可以计算为素质学分。
利用现代化技术创新教学手段
采用视频、动画、图片、虚拟仿真等直观形象的教学资源,运用多媒体技术,开发电子课件,实施立体化教学,以突出应用为原则,重点培养学生专业核心技能。
免责生命:部分资讯来源于网络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