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互联网是工业革命和互联网革命创新成果的融合,通过对人、机、物的全面互联,实现对工业数据全面深度感知、实时传输交换、快速计算处理,从而推动智能控制、运营优化和生产组织方式变革,形成全新的工业生产制造和服务体系,为世界经济发展带来巨大潜能。
我国高度重视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将其作为国家战略,连续五年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中。2019年,在工业和信息化部指导下,工业互联网产业联盟发布了《工业互联网体系架构(版本2.0)》,工业互联网的技术体系主要由信息技术和制造技术两大技术交织形成的融合技术构成,其内容超出了单一学科和工程的范围,是多学科、多技术的交叉融合。
01
人才供给不足是工业互联网发展的切肤之痛
工业互联网带动就业岗位的增加的同时,也面临着工业互联网人才短缺的问题。数字化赋能下,传统就业岗位对人才素质的要求相对提升,掌握数字技能以适应转型,成为很多从业人员的必修课。
2017年,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三部门联合印发《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标志着制造业人才供给侧改革成为国家级发展战略。《指南》强调要对接制造强国建设战略任务和重点领域,培育急需紧缺人才,《指南》对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等十大重点领域进行了人才需求预测,其中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人才需求量最大,截至 2025年,人才需求总量预计达到2000万,与2015年约1050万的人才总量相比,存在950万的巨大缺口。
近日,教育部联合工信部等五部门发布了《关于实施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专项培养计划的通知》,提出面向重点领域数字化、智能化职业场景下人才紧缺技术岗位,培养一大批具备工匠精神,精操作、懂工艺、会管理、善协作、能创新的现场工程师。并计划到2025年,累计培养不少于20万名现场工程师。以需求优化人才供给,以需求带动学科专业布局调整和人才培养工作,实现学科专业设置与产业发展同步。
02
工业互联网人才培养体系现状
1. 工业互联网人才培养的终身教育体系
2019年,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标志着学历教育与培训并重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进入新阶段,我国将开启“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1+X证书制度试点,“1”指学历教育,“X”是指若干职业证书培训)工作,终身教育体系将进一步完善。
我国现行高等教育体系分为专科、本科和研究生三个层次,这里的专科主要指高职大专,本科教育又细分为职业本科教育和普通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按照培养层次细分为硕士和博士研究生教育,按照培养方向又可划分为专业型研究生教育和学术型研究生教育。针对各层次人才培养的重点和特点,我国在国家层面制定了相关的学科专业目录予以引导各类高校开展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工作。
2. 现行学历教育体系中工业互联网学科专业布局情况
截至目前,我国工业互联网专业只存在于职业教育层面,只在高职专科和高职本科人才培养目录中出现,在普通本科教育阶段及研究生培养阶段,均无工业互联网学科专业设置。但是,在普通本科教育阶段,2018年新增了智能制造专业,部分高校开设了工业互联网课程,作为智能制造专业的子集存在。
职业教育层面的工业互联网专业目录,多为2021年新增,《职业教育专业目录(2021年)》分别在装备制造专业大类的自动化类、电子信息专业大类中的计算机类明确增设了工业互联网专业。在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中,新设“工业互联网应用”专业,同时将原有的“工业网络技术”调整为“工业互联网技术”;在高等职业教育本科专业中,新增“工业互联网工程”、“工业互联网技术”两项。
免责声明:部分资讯来源于网络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