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强高校有组织科研 推动高水平自立自强的若干意见》,对推动高校科研工作发展作出了新的部署,发出了高校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的动员令,吹响了高校自立自强的集结号。
高校有组织的科研是高校为服务国家和区域战略需求而开展的大目标、强组织、成体系的科技创新形式。当前,全国共有高等院校3013所,其中,高职院校1489所,占比将近一半。高职院校的科研水平及其贡献度是衡量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也影响着全国高校的整体水平。然而,现在的高职院校科研的类型特色不明显,很多学校还是在仿照本科院校和科研院所做科研,效果有限。
提高学校科研引领能力
聚焦产业强国中的技术技能重大问题
职业教育的职业性属性决定了高职院校的科研具有技术性和学术性并存的特点。职业教育要为产业强国做好人才储备、夯实技术技能基础。因此,高职院校要通过有组织的科研,把原来分散的科研力量、兴趣方向和研究资源引导到国家发展中重大问题和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重点问题上来,研究真问题。
2021年新版的职业教育专业目录,共设立19个专业大类、97个专业类、1349个专业。职业院校有组织的科研要结合这些专业特点,以优势学科为基础,主动谋划,进行任务集成、引导科研团队密切关注国家的重要项目,聚焦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等领域的核心问题与技术前沿,聚焦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等民生需求,瞄准新经济、新业态、新技术中的重大问题,紧盯区域产业发展中的科技难题和技术问题,多产原创成果,实现重大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紧盯产业企业发展需要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问题,加强国际合作,研究高效能的中国特色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提高学校科研组织能力
打造富有活力的科研创新平台
高校有组织的科研是学校知识管理的一种创新形式,它强调转变科研管理方式,集中优势力量,针对重大问题,设置重大任务,构建重大平台,组织重大团队,通过长时间持续攻关,以取得重大的原创突破。
高职院校有组织的科研,要加强党的领导,建立权威的决策指挥体系,从顶层设计上,健全学校科研基础组织架构、提高组织力;建立任务攻关组织机制,形成充满创新活力的科研平台。
一是遴选(包括引进)科技领军人才,推进创新人才培育计划,实施科研项目首席专家制,激发他们勇敢担负起推动科技创新和科技自立自强的历史责任与使命。
二是以战略攻关任务为方向,以科技领军人才为核心,跨学科、跨专业、跨系部、跨院校跨行业组建稳定的科研创新组织。具体地说,以专业或专业群为基础,构建方向明确、运转灵活的技术创新团队;统筹校内外优势科技资源,搭建优势学科交叉研究的创新平台;联合龙头企业,聘请领域知名专家做指导,共同建设校企攻关大平台。
三是落实科研经费保障,调整学校科研经费预算形式,多渠道筹措科研经费,积极争取地方财政和国有企业、科技企业、社会组织等多元投入。
四是建立先进的研究室、实验室,在服务学生技术技能训练的同时,发掘其服务科研功能;积极参与大学科技园、国家级创新平台和未来产业科技园试点建设。
五是加大信息资源合作建设与共享力度,解决信息闭塞、科技情报供给保障不力问题。
提高学校自主研发能力
推进应用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
高职院校除了培养服务一线的技术技能型人才,还通过自身的技术研发,推动相关技术、产品与工艺的创新而直接服务行业企业发展,体现了职业教育的社会服务功能。
高职院校的科研具有创新性和应用性特征,高职院校要以技术改革、技术服务、技术创新为研究方向,将理论和技术用于解决生产服务管理的现场问题。加强目标导向的基础研究,积极参与国家战略急需的关键技术研究,提高自主研发能力,推进学校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提高教师的综合能力。鼓励师生结合专业进行组织化攻关、系统化试验,大胆探索,勇敢创新;深化产学研创合作,开展以应用技术研究、成果推广、技术服务、技术咨询等协同研究,推动社会生产发展和地方经济建设紧密互动,增强学校的办学实力。通过经纪服务、岗课赛证结合、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等措施和平台,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免责声明:部分资讯来源于网络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