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虚拟现实核心技术产品的日益成熟与非接触式经济需求的高涨,驱动虚拟产业高速发展,全球虚拟现实产业进入新一轮爆发期。我国的虚拟现实产业也在加速发展,行业应用新场景、新模式、新业态层出不穷,工业、文化、教育等领域典型案例亮点频出,呈现多点开花的良好发展态势。
国家政策利好
工信部、教育部、文旅部、国家广电总局、国家体育总局近日联合印发《虚拟现实与行业应用融合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6年)》,提出到2026年,中国三维化、虚实融合沉浸影音关键技术重点突破,新一代适人化虚拟现实终端产品不断丰富,产业生态进一步完善,虚拟现实在经济社会重要行业领域实现规模化应用,形成若干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骨干企业和产业集群,打造技术、产品、服务和应用共同繁荣的产业发展格局。
行动计划中提出到2026年我国虚拟现实产业总体规划超过3500亿元及虚拟现实终端销售量超过2500万台等产业发展目标。由此,可以预测VR产业未来几年将迎来新的战略机遇期。
据悉,工信部将打造优势产业集群,充分发挥国家虚拟现实创新中心作用,带动上下游企业集聚,培育骨干企业和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加强国际交流合作,鼓励国内外各方开展技术、人才、资金等资源互动,共同推动关键共性技术突破,共享虚拟现实产业发展红利。
大赛聚焦热点
11月12日至13日,2022世界VR产业大会在江西省南昌市举行,大会以“VR让世界更精彩 VR点亮元宇宙”为主题,融合VR/AR/XR、数字人、人工智能、5G通讯、云计算等新技术新应用,推出了元宇宙会场、虚拟主持人、直播与VR直播等6大创新应用场景,吸引千余名行业领军人物及百余家重点企业参加,应用展示覆盖了教育图书、影视、游戏、工业、航空、体育等多个领域。同时围绕元宇宙、产业链供应链、文化旅游、职业教育、工业制造、关键共性技术等,设置了多场论坛,来自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逾3000名行业专家、企业家等参加大会。
工信部副部长王江平出席2022世界VR产业大会并表示,虚拟现实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集大成者,为社会各行各业的赋能能力逐步凸显,产业发展正迈入新一轮爆发期。工信部将把握虚拟现实产业发展机遇期,促进虚拟现实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深化行业融合应用,打造可复制、可推广的应用案例,推动虚拟现实行业应用规模化发展。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院长、虚拟现实产业联盟副理事长张立表示,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终端市场迅速扩大,开启虚拟现实产业爆发增长新空间。国内外科技巨头持续发力虚拟现实产业,虚拟现实的传感、交互、建模、呈现技术不断取得突破,用户在交互、显示、佩戴舒适感等方面的体验不断提升。
行业加速发展
在中国,虚拟现实产业发展步伐不断加快,专家认为,还应加快技术产品创新,鼓励产学研用各方加强创新合作,加快基础理论、关键技术与应用技术研发,构建覆盖全产业链的虚拟现实综合标准体系,建设关键共性技术公共服务平台,促进产业链各环节整体提升。
根据赛迪智库预测,2025年国内虚拟现实产业的规模将超过2500亿元。随着虚拟现实技术对实体经济赋能作用的逐渐释放,2025年有望带动万亿元市场规模。
随着VR产业不断成熟,元宇宙催生更多的场景应用,迎来广阔的发展机遇,为加速新型工业化进程、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提供更有力的支撑。作为元宇宙的关键入口和重要的呈现方式,虚拟现实相关产业有望做强做大,也将进一步完善元宇宙产业的生态体系,共同推进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
关键技术有待突破
在发展过程中,虚拟现实产业仍存在关键技术有待突破、内容形态单一、硬件性能不足、生态体系尚不成熟等问题。比如,目前一些产品的核心元器件依赖进口,缺乏高品质视频内容,不能满足消费者高质量消费升级以及行业客户大规模应用需求。同时,虚拟现实重点领域的龙头企业、具有领先自主技术以及国际市场竞争力产品的企业很少,围绕领军企业的产业创新生态体系也亟待建立。
还应加速多行业多场景应用落地,加快应用示范推广。要深化其在行业领域的有机融合,就需围绕工业制造、文化创意、医疗健康、教育培训等重点行业和特色领域的应用性需求,创新应用种类和服务内容,加速多行业多场景应用落地。
加快标准体系建设也很重要。要完善法律法规和伦理规范,发挥标准对产业的引导支撑作用,建立产学研用协同机制,健全虚拟现实标准和评价体系。
免责声明:部分资讯来源于网络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