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谈到大数据的时候,人们往往知道的就是数据很大,但大数据≠大的数据。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信息学院副院长华迎教授介绍:“现在的大数据主要是指网络数据。数据分析不是新的,一直都有,但是为什么叫大数据呢?主要是因为网络数据的格式、体量、价值,都超出了传统数据的规模。
大数据可应用于各行各业,把收集到的庞大数据进行分析整理,实现资讯的有效利用。
在医疗领域,通过大数据记录和分析,能够预测出病人可能产生的症状,工作效率大大提高。大数据分析还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解码DNA,预测疾病,帮助医生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在交通管理方面,通过对道路交通信息的实时挖掘,能有效缓解交通拥堵,快速响应突发状况,为城市交通的良性运转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在公共安全领域,通过大数据挖掘可以及时发现人为或自然灾害、恐怖事件,提高应急处理能力和安全防范能力。
大数据的发展,使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也极大地促进政府的管理模式,有利于节约政府投资、加强市场监管能力、提高政府决策能力、提升公共服务能力。
各行各业均存在大数据,但是众多的信息和咨询是纷繁复杂的,我们需要搜索、处理、分析、归纳、总结其深层次的规律。
大数据技术的运用前景是十分光明的,但也随之带来新的挑战:例如大量数据的集中存储增加泄露风险;一些敏感数据的所有权和使用权没有清晰界定;黑客可收集更多有用信息,大数据分析让攻击更精准等等。
技术融合成为大数据发展主流
当前,大数据相关技术已基本成熟,逐步成为支撑型的基础设施,其发展方向也开始向提升效率转变,向个性化的上层应用聚焦。随着5G通信标准的落地,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传统行业将深度融合,算力、TA、模块、云数、数智等技术融合的趋势愈发明显,大量既懂大数据技术又懂其他相关行业技术的人才在大数据应用领域发挥着越来越多的作用。
行业增速快,大数据人才缺口180万
随着移动互联网和智能终端的普及,信息技术与经济社会的交汇融合,引发了数据迅猛增长。新摩尔定律认为,人类有史以来的数据总量,每过18个月就会翻一番。而海量的数据蕴含着巨大生产力和商机。
2011年至2014年四年间,我国大数据处于起步阶段,每年均增长在20%以上。2015年,大数据市场规模已达到98.9亿元。2016年增速达到45%,超过160亿元。预计2023年,我国大数据市场规模将超过8000亿元,有望成世界第一数据资源大国。但数据开放度低、技术薄弱、人才缺失、行业应用不深入等都是产业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根据领英发布《2016年中国最热职位人才报告》显示,有六类热门职位的人才当前都处于供不应求状态,稀缺程度各有不同,其中,数据分析人才的供给指数最低,仅为0.05,属于高度稀缺。
中国商业联合会数据分析专业委员会资料显示,未来3至5年,中国需要180万数据人才,但截至目前,中国大数据从业人员只有约30万人。同时,大数据行业选才的标准也在不断变化。初期,大数据人才的需求主要集中在ETL研发、系统架构开发、数据仓库研究等领域,以IT、计算机背景的人才居多。随着大数据往各垂直领域延伸发展,对统计学、数学专业的人才,数据分析、数据挖掘、人工智能等偏软件领域的需求加大。
免责声明:部分资讯来源于网络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