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作为国家战略新兴产业之一,是国家从制造大国发展成为制造强国的重要抓手,从十五规划、十一五规划国务院各部委发布的关于机器人与智能制造的相关产业政策,到十四五规划,均指向加快壮大高端装备产业。目前全球工业机器人市场被以四大家族为代表的欧、日系企业占领,为全球主要的工业机器人供货商,占据全球约 50%的市场份额。工业机器人主要制造商和国家纷纷加紧布局,抢占技术和市场制高点。
“机器换人”是工业4.0下大多机械制造业工厂的选择,通用电气也在今年开始使用 3D 打印机来维修喷气发动机叶片,美的集团每年20多亿元的数字化转型经费中,有相当一部分投入机器人采购中。
在人口红利褪去、制造业增速不减的今天,重构生产力成为了工业生产最关键的任务,兼顾稳定性和灵活性的机器人成为了解决问题的重要因子。
我国已连续八年成为全球最大的工业机器人消费国,在劳动力人口下降和“用工荒”的背景下,“机器换人”成为我国制造业自动化改造、实现转型升级的关键。由工业和信息化部等15个部门起草的《“十四五”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提出,到2025年,我国要成为全球机器人技术创新策源地、高端制造集聚地和集成应用新高地,机器人产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长超过20%;要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领军企业及一大批创新能力强、成长性好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把握住工业机器人加速发展的机遇,将助力我行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赛道上抢占先机。
职业院校要想在新经济、新产业中获得良好的发展就必须要有自己的办学特色,要想在我国由教育大国转变为教育强国的形势下有立足之地,就必须强化自身的专业特色,这是教育不断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新工科建设过程中的重中之重。《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指南》中提到,新工科建设要“注重分类发展,促进高校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各院校要以新工科建设为起点与指引,创新办学理念,强化专业特色,探究新的具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推进工科专业全面创新,促进学校改革与发展。
——促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学生能力多元化
推进工科教育改革创新,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实现新工科建设的重要途径,要想培养出更高质量的人才就必须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地方职业院校要主动应对新工科建设,提出改革方案,积极探索新经济、新产业对未来人才的能力需求,通过改变培养理念,重新架构课程结构,搭建实践平台等方式,进一步研发新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开展国际合作,提高办学水平
职业院校要想培养出能在国际平台上具有竞争力的专业人才,就必须不断地进行国际交流与合作,借鉴国际经验,建设优质的工程教育。在合作办学中要充分利用和借鉴国外的先进理念与经验,进行国际化办学,积极探究中西结合的办学方式,搭建国际交流平台,为我国培育出更高质量的创新型人才。
免责声明:部分资讯来源于网络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