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国务院印发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主要明确我国职业教育制度框架和改革的蓝图;2021年4月,全国职业教育大会召开,对加快构建高质量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做出系列重大部署;随后,中办、国办印发《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目标、框架、重点任务、制度安排。
近年在各方的积极努力下,职业教育招生规模大幅增长,中职、高职学校每年为国家培养约1000万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中职、高职学校在人才培养规模上,已分别占我国高中阶段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职业教育专业紧跟市场需求,不断调整结构,持续优化设置,全国职业学校共开设1300多个专业,基本覆盖国民经济各领域。
要重点培养高端技术型人才
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将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纳入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当中。在全球产业链重构的背景下,国内产业链需要修复、完善并向高端攀升,降低重要环节对外部供给的依赖,迫切需要系统化培养大批从研发到生产、销售全产业链的高端人才。
《2021年第二季度百城市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市场供求状况分析报告》显示,40.7%的市场用人需求对技术等级或职称有要求,高级技师、技师需求缺口较大。职业院校在高端人才培养方面仍显不足,无法准确匹配技术升级、工艺改造等生产环节需求。
当前,职业院校在高端人才培养的基础条件和主动意识方面还有所欠缺,特别是受制于设备设施以及师资力量限制,前沿领域的新模式、新技术不能及时应用于课堂。而企业对于生产消耗、技术保密、安全隐患等现实问题的顾虑,也导致职业教育在高精尖产业领域难以获得相关企业的全力支持,需要通过法律政策和制度创新给予保驾护航。
加大制度创新力度,探索职普深度融通新路径
1.进一步解放思想,强化“大职教观”,加大职普融通顶层设计、制度创新和政策供给,为推动职普深度融通赋权增能。分阶段有序推进职普融通,在基础教育阶段,推动中职学校与中小学校联合开展职业启蒙、职业体验、劳动教育等;在高等教育阶段,推动高职院校与普通高校探索课程衔接、学分认证和转换等工作。
2.全面落实办学自主权,实施完全学分制。进一步探索将专业设置权、人才招聘权、职称评审权、内部薪酬分配权、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处置权下放给职业院校,让学校拥有更大的办学自主权。尽快推进落实完全学分制,让学生学习有更多的选择权、更强的自主权。
3.协调府际关系,增强部门合力。进一步加大部门协同力度和资源统筹力度。深入贯彻落实《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建立健全国家和地方的组织协调与落实机制,统筹各部门的职业教育资源,推动多部门协同运作,形成合力。
深化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推动共同体协同创新
1.丰富产教融合内涵,创新产教融合做法。深刻把握产教融合在人才链、教育链、创新链、产业链等方面的新要求,积极推动多主体协同的产教融合,加快形成产教深度融合圈。探索从单纯以学校为主体模式转向以企业为主、以政府为主、以产业园区为主等多元主体模式,充分发挥多主体协同办学的优势。
2.聚焦战略需求点和政策着力点,全面推进科教融汇。深入推进职业教育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和保障机制改革,培养重点是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急需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扩大科技和教育的集合圈,支持高职学校与高水平大学、科研院所、龙头企业、行业组织、学会协会等协同打造职业教育共同体,培养职业教育领域拔尖创新人才,形成高水平的科技成果,服务产业和经济高质量发展。
免责声明:部分资讯图片来源于网络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