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职业本科教育是国家层面的长远战略,不仅打破了职业教育的“天花板”,而且契合了社会转型、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对于技术技能人才的高阶需求,同时进一步完善了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使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成为产业转型升级的“助推器”。
《意见》重点解决的职教问题就是发展理念的问题,即如何看待职业教育。”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司长陈子季强调,职业教育不是“终结教育”,也不是“低层次教育”,更不是“淘汰教育”,而是特色鲜明的一种教育类型,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既可以升学,也可以就业,还可以先就业再升学,其成长成才的通道会得到最大程度拓宽。高校要以加强现代产业学院建设为抓手,深化产教融合,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01
推行校企协同育人,突破传统路径依赖
深化产教融合的主要目标是逐步提高行业企业参与办学程度,健全多元化办学体制,全面推行校企协同育人。要充分调动企业参与产教融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强化政策引导,鼓励先行先试,促进供需对接和流程再造,构建校企合作长效机制。要积极探索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和创新链的有效衔接机制,促进课程内容与技术发展衔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融合,创新产教深度融合、多方协同育人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02
整合校内外资源,实现多主体共赢
在现代产业学院建设过程中,要强化高校、地方政府、行业协会、企业机构等多元主体协同,高效整合各方的创新要素和资源,推进共同建设、共同管理、共享资源,实现优势互补、合作共赢。要围绕国家和地方确定的重点发展领域,突出高校科技创新和人才集聚优势,充分发挥企业在实践育人方面的优势,着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专业建设质量、开发校企合作课程、打造实习实训基地、建设高水平教师队伍、搭建产学研服务平台、完善管理体制机制。不断优化专业结构,增强办学活力,切实在专业设置、培养方案制定、课程开发建设、产学研合作、社会服务、创新创业等方面发挥作用,助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03
打破学科专业壁垒,培育特色优势专业集群
高校在建设现代产业学院过程中,要面向产业发展需求,加快推进新工科与新农科、新医科、新文科融合发展,紧密对接产业链,实现不同学科专业与产业和市场的有机融合,打造特色优势专业,推动专业集群发展。同时,邀请相关行业专家、企业技术骨干等,参与现代产业学院各专业培养方案制定、师资队伍建设、学生培养质量评价、促进学生就业等工作。推进与企业合作成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引入行业标准和企业资源积极开展具有国际实质等效的专业认证,促进专业认证与创业就业资格认证协调联动,提高专业建设标准化、国际化水平。
04
坚持育人为本,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高校在建设现代产业学院过程中,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加强政治引领,厚植爱国情怀,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文化知识、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通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加强学生职业道德、职业素养、职业行为习惯的培养,开展职业精神、工匠精神、劳模精神等专题教育。
免责声明:部分资讯来源于网络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