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作为人力资本投资的重要形式,在促进共同富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职业教育作为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前的大形势下,前所未有地被置于聚光灯下。
提高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
高质量发展是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其关键在于产教融合。产教融合可以推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供给侧与产业需求侧有机衔接,通过产学合作机构的设置、企业项目的合作研发、课程与教材的合作开发等,将大大提高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
尽管国家层面出台了一系列深化产教融合的政策文件,但从实践层面来看,产教“合而不融”的问题仍然存在。职业院校容易“剃头挑子一头热”,部分校企合作仅停留在协议层面,抑或是劳务用工的“表层”,企业未能深入参与到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过程中来。实际上,产教融合涉及产业与职业教育制度的系统性安排。
加快构建产教融合制度体系
产业发展的核心是创造经济效益,教育发展的核心则是育人,二者在发展导向上存在一定差异。如果缺乏足够的外力驱动,产教“合而不融”更像是一种常态化现象。为破解这一难题,我们需要站在中国式现代化的高度,加快构建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制度体系,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
具体而言,一是优化产教融合的管理制度。要从根本上理顺产教融合所涉及的不同管理部门之间的关系,改变职业教育管理条块分割、互不合作的局面。二是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职业教育产权保护制度,保护企业的合法权益。三是完善企业公共技能培训补偿制度。对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所产生的成本进行科学核算,给予企业合理的公共技能培训补偿,解除企业参与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后顾之忧。
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量较大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首次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作为单独一个部分提出。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深入思考和高度关注职业教育如何赋能共同富裕,当下尤为紧迫和突出。
面对家长都希望孩子接受普通教育、提升学历的要求,有人会进一步建议取消高职,就发展本科教育。这会导致中国的整体人才培养结构失衡。
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角度看,国内90%的高等院校都应该进行职业教育,培养高技能人才,这也是过去五年来,中国坚持推进高职扩招的重要原因。
然而,很多高校尤其是本科院校,并不愿意将职业教育作为学校的办学定位,而是想把学校办为综合性院校,培养学术人才。
这带来的结果是,大量地方本科院校的毕业生以考研作为出路,而考不上研究生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十分困难。
推进职普融通
最近,智联招聘发布的《2022大学生就业力调研报告》显示,2022 年人文学科毕业生的就业签约率仅12.4%,而这与地方本科院校为扩大学校办学规模,不考虑社会需求,快速扩大文科专业招生,导致文科专业毕业生供大于求,且人才培养缺乏特色有密切关系。
只有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才能为受教育者提供多元的成才选择,也才能形成合理的人才培养机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所以,当前应该考虑的不是取消中职,而是怎样以更合适的方式发展中职,不是扩大高等教育的本科教育规模,而是怎样建立高质量的职业教育体系。把职业教育建设为与普通教育平等的类型教育,推进职普融通,是现实选择。
具体而言,在高中教育阶段,应探索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融合为一体的高中办学模式,即借鉴美国、加拿大发展高中教育的做法,建设综合高中,着力解决综合高中的师资、课程建设问题,举办高质量的综合高中,可整体提高高中教育质量。
在高等教育阶段,应明确地方本科院校、专业硕士教育、工程博士教育,就是职业教育,由此打通职业教育的“断头路”,并引导社会正确认知职业教育,通过实施破除唯学历评价改革,提高职业教育的地位。
免责声明:部分资讯来源于网络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