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与社会形象变得越来越迫切。“职教高考”是职业教育提质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因而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国家对“职教高考”的重视,给了广大职教学子、家长和教师希望,也有力缓解了当下的社会教育焦虑。
据悉,高职院校响应国家号召,3年累计扩招413.3万人,在有效服务“六稳”“六保”同时,踢出了中国高等教育普及化的“临门一脚”。目前,中国已建成全世界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
健全职教招考办法,完善“技能+素养”招考导向
1.省级统筹规划应用型本科的扩招专业和规模,防止仅依据应用型本科现有专业盲目扩招或盲目跟风高水平本科热门专业扩招。建议各省根据本地产业发展规划特点、教育部印发《职业教育专业目录(2021年)》所设置19个专业大类,为考试专业分类,把规划专业大类和专业群作为扩招前提,重点考专业基础知识技能和迁移能力,学生考上后可选择细分专业。
2.通过贯通培养,完善应用型本科扩招专业教学标准。鼓励开展应用型人才培养“中高本”一体化设计的贯通培养。上海、山东在探索扩大职教本科招生规模的同时,探索分段式贯通培养,在适合专业开展“3+4”中职-本科、“3+2”高职-本科的贯通培养。同时,以职业能力递进培养为主线,一体化设计职业教育不同学段课程,形成覆盖各主干专业的课程衔接体系,为应用型本科在职教高考持续扩招奠定基础。
3.明确“职业技能”考试所占比重并探索关键职业素养考试办法。各地职教高考“职业技能”占比差异大,有的地方重文化轻技能开始陷入应试内卷。建议明确规定“职业技能”考试适当占比。据对上海企业职工调研,当前职工群体最缺乏的不是理论和技术,而是自主学习、创新、责任心、质量意识、沟通等关键职业素质。世界经济论坛报告《未来学校:为第四次工业革命定义新的教育模式》提出,人工智能时代要注重培养自主学习、创新创造、人际沟通等关键能力。建议“职业技能”考试内容除专业基础理论、职业操作技能外,在面试环节增加对关键职业素质的考核,在高中阶段学生中建立统一的综合素质评价平台,以强化“素养”导向。
产教融合常态化,提升应用型本科专业吸引力
1.紧跟地方产业转型升级新需求,快速更新专业设置。笔者在调研中发现,有的地区先进制造业急需的新能源技术、智能网联技术、自动驾驶等专业开设很少,而飞机制造、船舶制造、汽车制造领域毕业生已供过于求。建议紧跟区域经济发展新变化设立应用型本科扩招专业学科群,注重平衡人才培养周期长与市场需求变化快的矛盾,缩短招生专业的更新周期。
2.采取学徒制、三元制等产教融合新模式。日前,教育部等五部门联合启动实施“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专项培养计划”,面向紧缺的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岗位,以中国特色学徒制为主要培养形式,预计到2025年累计培养不少于20万名现场工程师。如果政策落地,则可引导企业把学徒工培养与职校生培养贯通起来。
3.联合技能大师工作室构建产教融合人才培养基地。近年来,人社部在全国累计建设1196个“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议把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纳入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的重要考核指标并予以奖励。应用型本科应瞄准龙头企业、联合技能大师工作室,与高职合作承担“现场工程师”等人才培养项目,让学生基于企业真实难题开展毕业设计,参与企业技术技能人才承担的科研项目攻关,所获科技成果通过技术转化中心服务企业和区域发展,形成产教研用融合发展的新生态。建议成立国家层面“职业教育与培训协调小组”,与现有的国务院职业教育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一起,为深化产教融合提供有力协调多部门的制度保障。
免责声明:部分资讯来源于网络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