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职业教育在政策的推动下驶入快车道,中央及各地政府积极履行发展职业教育主体的责任,大力推行职业教育发展。在政策利好的环境下,一方面职业教育企业积极优化教学内容及形式,另一方面终身学习的理念持续普及,2020年疫情对线下职业教育带来的负面影响逐渐降低,2021年后职业教育有望持续蓬勃发展,非学历教育市场规模增速也将恢复,到2023年职业教育市场规模将超6400亿。
人才供需结构性矛盾凸显,职业教育填补人才缺口
据人社部统计,2020年底我国技能人才仅占就业人口总数的26%,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的28%。人社部印发的《“技能中国行动”实施方案》明确要求十四五期间要实现技能人才数量的提升。伴随着产业结构的升级,我国对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等技术密集型领域的人才需求不断加大;而如批发零售业、制造业、建筑业等附加值低的劳动密集型行业增速放缓,劳动力供给过剩,行业从业者面临着失业的压力,急需提升职业技能。劳动力市场就业和招工的两难问题并存,职业教育面临着庞大的市场需求。
利好政策持续推出,职业教育地位显著提升
(1)学历职教地位显著提升
战略地位上:从2019年的“职教20条”到最新的《职业教育法(修订草案)》,职业教育地位显著提升。实施细则上:国家积极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模式,建设高质量的职教体系。资本支持上:《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的出台进一步促进了资本对职教的支持。
(2)非学历职教走向规范化和市场化
政策推动下,非学历职业教育走向市场化和规范化。短期内有助于解决就业压力,长期来看对建设终身教育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中等职业教育:持续优化,升学途径扩充
我国在义务教育后实行“普职分流”,即部分初中毕业生进入普通高中,另外一部分学生进入中等职业学校。根据教育部21年的数据来看,初中阶段毕业生1587万人,其中57%进入普通高中,41%进入中等职业教育。作为义务教育阶段后的重要升学方向,以及高等职业教育的入口,国家十分重视中等职业教育的办学质量,提出“大力提升中等职业教育办学质量,采取合并、合作、托管、集团办学等措施,建设一批优秀中等职业学校和优质专业,注重为高等职业教育输送具有扎实技术技能基础和合格文化基础的生源”。
中职升学路径拓展。虽然各省有一些差异,综合来看,目前中职毕业生主要升学途径包括参加普通高考、高职院校单独招生考试、对口招生考试、中高职衔接五年制贯通培养来进入高等教育阶段本科、专科学校。随着“职业高考”的推行和完善,以及“到2025年,职业本科教育招生规模不低于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的10%”目标的提出,中职毕业生进入本科学习的机会增加,渠道更加通畅,将带来中职入学吸引力的提升,以及对中职学生文化课程要求的提高。
未来职业技术培训有望更加贴合产业升级人才需求
职业技术培训和资格考试培训在各个鼓励职业教育发展的文件中有诸多提及,对于职业技术培训,“面向新业态、新职业、新岗位,广泛开展技术技能培训,服务全民终身学习和技能型社会建设”“支持行业企业开展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和在岗继续教育制度”;针对资格考试培训,“健全以职业资格评价、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和专项职业能力考核等为主要内容的技能人才评价机制”。
随着高技术产业投资力度的加大和增加值贡献的提升,这些产业的就业吸纳能力增强,同时部分传统产业会转移或退出,释放出来的劳动力需要通过进一步的技术和技能培训进入到高技术产业。因此,我们认为,高技术产业相关的技术和技能培训有望在中长期体现出旺盛的需求,而布局这些赛道的职业技术培训公司有望充分受益。
免责声明:部分资讯来源于网络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