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快新能源、人工智能、生物制造、绿色低碳、量子计算等前沿技术研发和应用推广,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发展。
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前沿方向、数字经济的前沿领域,近年来,以AR(增强现实)、VR(虚拟现实)等为代表的XR(扩展现实)技术及相关产业方兴未艾。
近年来,“虚拟现实+文旅”带来的沉浸式体验,成为文旅行业发展的热门词。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预计,2025年我国虚拟现实产业的规模有望超过2500亿元,可能带动万亿元市场规模。文化资源IP的沉浸式体验、场景化感知、智能化交互、多感官数字化认知等文化旅游消费,不断点燃着游客的持续兴趣和消费热情。
政策落地促进行业融合发展
为进一步推动虚拟现实在文旅等行业领域应用落地,2022年11月,工业和信息化部、教育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国家体育总局在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听取意见的基础上,联合制定发布《虚拟现实与行业应用融合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6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
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信息司副司长徐文立在解读《行动计划》时表示,在产业方面,以虚拟现实核心软硬件突破提升产业链韧性,在行业方面,以虚拟现实行业应用融合创新构建生态发展新局面。同时,也提出推动文化经济新消费,为制造强国、网络强国、文化强国和数字中国建设提供有力支撑,最终落脚点是以新技术新产品的提升和应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电子信息研究所所长温晓君在进行政策解读时表示,《行动计划》明确了一个共识,即虚拟现实技术和产品加速迭代,进入产业规模化落地阶段;延续了两条主线,一是持续丰富虚拟现实产品和内容供给,二是夯实关键核心技术,补齐产业链短板;指明了三个发力点,一是深化虚拟现实在各行业的融合应用,二是明确了产业推进的若干工作抓手,三是在地方布局若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虚拟现实产业集群。
以虚拟现实等为代表的扩展现实产业发展迅速
在虚拟电站中,通过AR将丰富的虚拟信息叠加在真实的设备上,帮助巡检工人更高效地检查设备状态、识别设备故障;戴上VR眼镜,就能和远在另一个城市的好友远程打一场乒乓球,击拍、回拍,几乎感受不到时延。
一般说来,扩展现实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指通过计算机技术和可穿戴设备产生的一个真实与虚拟组合、可人机交互的环境和其中的内容,包括VR、AR和MR(混合现实)。
VR、AR、MR虽然都为用户提供虚拟体验服务,但在技术上有一定差异:VR是利用计算机模拟创建一个三维空间的虚拟世界,提供视景和实体行为的系统仿真;AR可理解为“真实世界+数字化信息”,是一种将计算机构建的虚拟物体、场景或系统提示信息叠加到真实场景之上的技术;MR是指合并了现实和虚拟世界而产生的新的可视化环境,用户可在其中与物理对象、数字对象共存,并实时互动。
虚拟现实产业构建初步生态体系
就成熟度而言,当前以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为代表的扩展现实产业发展迅速,技术、市场应用发展较快。其中,我国虚拟现实产业初步构建起以技术创新为基础的生态体系,正迈入以产品升级和融合应用为主线的发展窗口期。数据显示,2019年至2021年,我国虚拟现实市场规模从282.8亿元增长至583.9亿元,预计今年将突破1000亿元。
“融合、交互、协同”是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的突出特点,也是带动扩展现实相关产业飞跃的关键词,既包括与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5G的融合创新,也包括硬件、软件、内容方面的协同创新。
融合应用的创新生态正在形成。
截至2022年底,已有20多个省份发布虚拟现实产业相关建设规划。近年来,各地各部门持续加强政策支持和规划引领,工信部等先后出台《关于加快推进虚拟现实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虚拟现实与行业应用融合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6年)》等,助力相关产业快速发展。据赛迪研究院预测,2025年国内虚拟现实产业规模有望超2500亿元。一方面,VR、AR、MR等领域创新活跃;另一方面,更需要持续创新。随着企业创新主体的不断发力,扩展现实产业发展的技术基础日益夯实,融合应用的创新生态正在形成。
产学研用高效协同、大中小企业融通的创新体系在加快构建。工信部等有关部门将多措并举推动虚拟现实与文旅行业融合发展。在优化发展环境方面,将指导产业各方加强协同配合,加快组建平台、尽快发挥作用。在深化技术研发方面,将鼓励加大研发投入,支持企业、高校、科研院所、标准组织、产业联盟等组建多元创新载体。在打造产业集群方面,将开展虚拟现实融合应用领航城市及园区建设,加快培育骨干企业。
免责声明:部分资讯来源于网络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