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将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统一部署,单独成章,就是凝聚合力更好地为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全要素、全链条的支撑。技术与教育教学实际相结合,可以提供因材施教解决方案,能将教育过程化的各种场景信息转换成可以支撑教育服务的大数据,促进教育业态创新,实现教育公平和质量提升的新突破。
职业教育向来以劳动力市场需求为导向,不断发展前进和变革创新,20年前的职业教育教学理念和教学内容与如今相比已有天壤之别。面对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职业教育最重要的就是转变观念,积极创新人才培养理念、模式与手段,为社会经济发展培养高技能复合型人才。
夯实基础能力建设
不断提升学校基础网络环境建设水平,鼓励学校研制本校数据标准、建设校级数据中心,灵活推动校内业务上云,构建多元参与的校本一体化信息服务平台,实现数字资源、优秀师资、教育数据、信息红利的有效共享,助力教育服务供给模式升级和教育治理水平提升;发挥人工智能在学校教学管理工作中的独特优势和强大功能,充分利用AI教育新技术,构建全方位、全过程、全天候的支撑体系,助力教育教学、管理和服务的改革发展,形成高职院校可持续化发展能力。
构建融合课程体系
职业教育因独特属性使技术变革从多样化角度对其产生深刻影响,引发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新诉求,引领职业教育人才素质能力结构朝着“高阶多元”方向进阶,塑造“现代职业人”的全面发展。由此,必须对原有课程体系进行创新整合,构建与之相匹配的课程体系,满足学习者能力结构转变的需求,从而有力应对人工智能所带来的“替代性危机”,从根本上提升学习者对智能技术的驾驭力以及个体竞争力。
实现教师角色重构
AI教育生态环境下教师的角色已发生了全新变化,业务重心将从知识传递转为关注成长,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服务者、共同学习者。教师要发挥创新、复杂决策、情感关怀激励等优势,实施更加人本的教学。基于此,需要全面提升师生信息素养,推动从技术应用向能力素质拓展。应用信息技术解决教学、学习、生活中的问题,不仅是技术上的再学习,更是观念的、心理的和价值上的全面提升。AI教育生态环境下教师个体发展如此,整个师资队伍建设亦然。
促进教育公平化发展
AI教育新技术与生俱来的跨时空、快复制、速传播、多呈现的独特优势,搭建的是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广阔平台,对接的是学习型社会的到来,实现的是更加开放、更加适合、更加人本、更加平等、更加可持续的教育。人工智能赋能高职教育创新发展,更好地突出了教育作为基本公共服务的本质特征,是社会主义教育人民性的集中体现。
——人工智能赋能技术人才高质量发展的价值
人工智能催生新技术与新产业,拓展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空间,带来复合型人才需求的“创造效应”。
一方面,人工智能通过降低生产成本、扩大产业规模以及升级产业结构,进而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人工智能技术不会造成完全的“机器换人”,也不会给制造业带来“就业破坏”,而是使得低技能工人更易掌握操作技能,完成企业内部的岗位转换;同时技术变革带来的生产效率效应,增加了劳动力需求,创造了更多的高收入的新岗位。随着人口老龄化日益加剧以及人力成本不断攀升,人工智能市场化进程也在逐步加快,智能装备、工业应用软件等新兴产业蓬勃发展,新业态提供了更多的新就业机会。
另一方面,人工智能拓展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新空间,促使复合型人才需求急剧增加。人工智能技术推动产业跨界深度融合,专业岗位界限逐渐模糊,产业转型升级与发展不仅要求我国工匠具备高超的技术能力,还要具备崇高的职业精神。
免责声明:部分资讯来源于网络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