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工业和信息化部、教育部、公安部等十七部门联合发布《“机器人+”应用行动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明确提出了2025年制造业机器人发展目标以及机器人十大应用场景,引发社会各界高度关注。业界认为,这一政策的发布,意味着“机器人+”时代的到来,机器人将在更大范围内得到应用,制造业机器人更将迎来巨大发展机遇。
政策出台,顶层设计优化
《实施方案》提出了具体发展目标,即到2025年,制造业机器人密度较2020年实现翻番,服务机器人、特种机器人行业应用深度和广度显著提升,机器人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能力明显增强。聚焦十大应用重点领域,突破100种以上机器人创新应用技术及解决方案,推广200个以上具有较高技术水平、创新应用模式和显著应用成效的机器人典型应用场景,打造一批“机器人+”应用标杆企业。
同时,《实施方案》明确了机器人十大应用重点领域,分别是经济发展领域的制造业、农业、建筑、能源、商贸物流,社会民生领域的医疗健康、养老服务、教育、商业社区服务、安全应急和极限环境应用。
针对增强“机器人+”应用基础支撑能力,《实施方案》还提出了五大举措:一是构建机器人产用协同创新体系,二是建设“机器人+”应用体验和试验验证中心,三是加快机器人应用标准研制与推广,四是开展行业和区域“机器人+”应用创新实践,五是搭建“机器人+”应用供需对接平台。
《实施方案》的出台,为我国机器人产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产业政策研究所智能装备研究室主任黎文娟认为,《实施方案》以产品创新和场景推广为着力点,引导自主品牌机器人把握战略机遇,聚焦十大应用重点领域,以应用为牵引推动我国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
需求旺盛,工业机器人发展提速
制造业是《实施方案》中首个提到的机器人应用领域。《实施方案》明确指出,研制焊接、装配、喷涂、搬运、磨抛等机器人新产品,加快机器人化生产装备向相关领域应用拓展。开发专业化、定制化的解决方案和软硬件产品,积累模型库、工艺软件包等经验知识,深度融合机器人控制软件和集成应用系统,推动在汽车、电子、机械、轻工、纺织、建材、医药等已形成较大规模应用的行业,卫浴、陶瓷、光伏、冶炼、铸造、钣金、五金、家具等细分领域,喷釉、修坯、抛光、打磨、焊接、喷涂、搬运、码垛等关键环节应用。推进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建设,打造工业机器人典型应用场景。发展基于工业机器人的智能制造系统,助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变革。
随着经济社会加快数字化发展,尤其是各行各业加快数字化转型,工业机器人已成为各大企业发展智能制造的核心装备,制造业机器人密度快速提升。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已连续9年成为全球最大的机器人应用市场,2021年工业机器人消费量占全球总量的比重超50%。
工业机器人正在越来越多的场景得到应用,从十年前的25个行业大类52个行业中类,拓展到今天超过60个行业大类168个行业中类。正如我们所看到的,工业机器人不仅在航空航天、汽车、船舶、半导体等高端制造业得到应用,还在家具、食品、建材、纺织等传统行业实现应用,有效解决了高风险作业、精密加工难度大、招工难用工难等问题。
未来工业机器人将朝着智能化、柔性化、协作化、网络化、个性化等方向发展,为工业生产和社会发展带来更多的机遇和挑战。
01
智能化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工业机器人将越来越智能化,能够自主学习、自主决策和自主执行任务。
柔性化
02
工业机器人将越来越具有柔性化特点,能够适应不同的生产环境和生产任务,实现快速转换和灵活生产。
03
协作化
工业机器人将越来越具有协作化特点,能够与人类工作在同一生产线上,实现人机协作,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
网络化
04
工业机器人将越来越具有网络化特点,能够实现远程监控、远程控制和远程维护,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维护成本。
05
个性化
工业机器人将越来越具有个性化特点,能够根据不同的生产需求和用户需求,定制化生产和服务,提高用户满意度和市场竞争力。
免责声明:部分资讯来源于网络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