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职业教育逐步从以规模扩张为主的外延式发展向以质量提升、机制完善为主的内涵式发展转变,在标准体系构建、师资队伍建设、校企双主体育人、数字信息化实践等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
2019年,中国启动“职业技能提升行动计划”。截至2021年,共开展各类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5000余万人次。从2019年起,中国政府从失业保险基金结余中拿出1000亿元,设立专项账户,统筹用于职业技能提升行动。目前,全国1万余所职业学校每年开展各类培训上亿人次,在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服务的高职院校中,141所学校年培训量超过5000人/日,86所学校年培训量超过10000人/日。
中国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迈向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之路。职业教育作为对接产业最密切、服务经济最直接的教育类型,在经济高质量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人力资源供给和生产力转化作用。
为人的多样化发展提供通道
中国树立开放包容融合的大教育观,建立适应多样化发展需要,纵向贯通、横向融通,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不同性格禀赋、不同兴趣特长、不同素质潜力、不同学习阶段的学生提供多样化选择、多路径成才机会,让更多学生就业有本领、升学有渠道、发展有通道。每年有30万左右的退役军人、下岗待就业人员、农民工和新型职业农民等社会生源接受高等职业教育。连续举办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让职业学校学生获得展示技能风采、实现人生价值的机会和舞台。
为实现高质量就业搭建阶梯
职业教育坚持面向市场、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紧跟产业发展步伐,人才培养对岗位要求的适应性不断增强,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率连续保持高位,中职、高职毕业生就业率分别超过95%和90%,专业对口就业率稳定在70%以上。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岗位遍布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高职毕业生半年后年收入显著高于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平均水平。
为产业经济提供源源不断人才红利
中国职业教育主动适应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变革,紧盯产业链条、市场信号、技术前沿和民生需求,设置1300余种专业和12余万个专业点,覆盖国民经济各领域。近十年来,累计为各行各业培养输送6100万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在现代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等领域,一线新增从业人员70%以上来自职业学校毕业生,促进中国人口红利的释放与实现,推动先进技术和设备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为中国产业链、供应链保持强大韧性、行稳致远提供了基础性保障和有生力量。
为数字经济跑出加速度提供先导力量
伴随工业信息化、智能化转型,中国职业教育紧盯数字技术前沿,加快专业升级改造,布局一批新兴专业,提升数字技能人才培养能力。大力改造提升传统专业,从专业名称到专业内涵全面推进数字化,使人才培养适应数字经济变革。优化和加强5G、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领域相关专业设置,重点打造互联网应用技术、大数据技术与应用等高水平专业群,扩大数字技能人才供给。开发设计大数据分析与应用、云计算平台运维与开发等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并融入职业学校人才培养全过程,与华为、腾讯等数字经济头部企业联合培养培训大批数字化技术技能人才,服务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
免责声明:部分资讯来源于网络
END